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计算机博士论文范文

计算机博士论文范文

计算机博士论文

计算机博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像处理;工程化实现;视觉导航

1引言

近年来,图像处理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在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以及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技术。图像处理,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技术,算法等,对质量不高的图像进行处理,使处理后具有更高的清晰度,能被更好的理解。这种技术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医疗等范围内广泛应用,对图像处理相关课题的科研、院校机构也越来越多。本论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万方硕博士论文库为背景,对图像处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所有统计数据截止到2017年6月。

2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

依靠CNKI中国博士论文库,以“图像处理”为题名共检索出论文370篇。对相关论文出处单位统计如下,在检索记录中,选取了9家对图像处理命题研究比较多的高等院校,其中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居前三,分别达到了27篇、23篇、20篇,其他单位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霍雷刚博士,以图像处理为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字典学习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去噪新方法”,“一个新的完备字典学习模型”;康牧博士,主要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去噪,增强、边缘检测、边缘细化、图像缩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新的计算阈值的方法”“一种具有去噪功能的图像增强算法”“一种改进的边缘检测算法”等;陈龙博士,在“辅助视觉中的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边滤波器的图像增强算法”,“提出一种结合局部和全局特征的目标识别算法”。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例:路朋罗博士,在毕业论文中指出,提出“一种基于HVS加权的小波功率谱法,对傅里叶变换的功率谱进行改进”,刘雪超博士在论文“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自动调焦技术研究”一文中,指出“提出了一种结合自然图像统计和空域变换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提出了结合视觉感知的调焦窗口构建方法……以上仅是以两个院校的五名博士在图像处理相关领域的研究为例,但是他们在博士层次的研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主要是针对图像处理在一些新方法、新模型、算法的改进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利用新方法、算法对做了大量的实验仿真,对比,理论研究占据多数。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算法最终应该归于工程化实现。但是,在博士研究阶段,从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看,同时兼顾算法和算法的可工程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如表1。

3图像处理的工程化实现研究

图像处理的工程化实现的硬件平台通常用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处理器+FPGA,一种是单FPGA。依靠万方硕博士学位论文库,以“图像处理”为题名共检索出论文28530篇,近五年的检索出7692篇,近三年的检索出2383篇。以“图像处理”+“实现”或“图像处理”+“设计”为题目,共检索出论文(296+346)篇,而以相同的题名检索到的博士论文仅为(8+6)篇,具体检索的论文如下表所示:由表1、表2和表3可知,以“图像处理+设计”为标题检索出的6篇论文,和图像处理算法的工程化实现相关度并不是很大,不是预想的结果。因此,在博士研究生阶段既考虑到图像处理的算法又实现算法工程化的研究工作并不是很多。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检索出的论文相对较多,而以“图像处理+实现+FPGA”为题名检索出的论文占“图像处理+实现”检索出论文的约20%。

4图像处理与视觉导航

据有关统计,人类获得的信息有四分之三左右都来自眼睛。如果机器人采用类似人眼的方式进行导航,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既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又可以保证一定的精度,即视觉导航。这种导航技术采用CCD摄像机对场景进行拍摄,通过对拍摄图像的处理、分析、理解进而对机器人进行导航、定位、检测周围目标以及自主规划路径。因此,视觉导航技术的进步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视觉导航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图像的处理、分析和理解上,视觉导航和图像处理没有清晰的分割界限。通过表4可以看出,以“图像处理+视觉导航”共同为标题的情况下,检索出来的论文并不是很多,仅为7篇,但是以视觉导航为标题,图像处理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30相关硕博士研究论文,以视觉导航为主题,图像处理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出83篇硕博士研究论文。但是深入相关视觉导航方面的硕博士论文,可以发现大部分都和图像处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5图像处理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

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是信息化战争的标志性特征之一。目前,在导弹专业领域,红外成像技术不断成熟,相对于其他方式具有明显的优点:探测精度高,环境适应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锁定目标能力强,隐蔽性好,但是,不能测距,而毫米波具有较宽的波束适于在较大的范围内对目标进行检测,定位,红外成像适合在小范围内对目标进行精确检测,毫米波和红外技术结合,优势突出,是目前公认的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多模式融合制导技术。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对于制导精度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导弹武器装备中,对红外成像的相关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也日益突出。在CNKI中国博士论文库中,以“红外成像+图像处理”为主题,检索出相关的博士研究论文53篇,涉及到的院校主要有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家国家重点985科研院校。在CNKI中国硕士论文库中,以“红外成像+图像处理”为主题,检索出相关的博士研究论文394篇,其中2013—2017年检索到的论文共123篇。在CNKI学术期刊论文库中,以“红外成像+导弹”为主题,检索出相关的文献621篇,以“图像处理+导弹”检索出相关文献363篇。从以上相关数字统计可以看出,红外成像或者说红外成像系统中的图像处理,在导弹武器装备的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导弹发展制导方式的重点技术之一。

6总结

本论文以CNKI论文数据库和万方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为依托,统计图像处理相关研究的基本信息。通过统计发现,在博士研究阶段主要针对图像处理的新算法,算法的改进等理论研究比较多,把新算法、改进的算法进一步工程实现化的较少;而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针对一般算法的具体实现和博士研究相比有所增加,而其中又以FPGA为硬件平台的实现算法为主;在视觉导航领域,视觉机器人的定位、目标检测和路径规划等相关都和图像处理有着一定联系;在武器装备上,以导弹为例,由于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突出优势,红外图像处理在导弹装备领域也是非常热门的一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霍雷刚.图像处理中的块先验理论和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康牧.图像处理中几个关键算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陈龙.辅助视觉中的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路罗朋.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自动调焦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计算机博士论文范文第2篇

正确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完成所学专业并完满毕业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写好论文,现将一些应规范的问题说明附后:

一、什么是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用以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提出作为考核和评审的文章。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1、学士论文: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2、硕士论文: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3、博士论文: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掌握相当渊博的本学科有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能够提供创造性的见解,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位论文的总体原则要求是什么?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三、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是什么?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四、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详的领域中寻找课题。3、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4、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5、征询导师和专家的意见。6、善于利用图书馆;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为读者选题提供了便利条件。(文/图书馆典藏高夫杰)太极链-618207★保证生男孩★中国白癜风信息网还在为如何推广您的网站犯愁吗?太极链隆重推出三种企业级网站推广套餐,价廉物美,欢迎购买。鹿城论坛(温州)图忆世界浙江自学考试网络大学毕业论文第四论坛德语园地广播英语网安宜语文世纪MBA

计算机博士论文范文第3篇

直到今天,它在营销领域仍当之无愧地处于领先地位,其原因就在于美国是商品经济、企业制度最为发达的国家,从文化传统到现行制度都非常鼓励企业家精神。可能也只有在美国,成功的大企业家,特别是那些靠自己从一无所有开始创业的成功企业家,才会被总统授予自由奖章(如1992年去世的美国最大零售企业集团WalMart的创办人和总裁SamWalton),被民众视为民族的典范。市场营销所倡导或培养的正是这样一些企业家——它不像工程技术、会计、金融那样专门化,却又在各类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管理中无所不至。

在美国,随便打开哪所综合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目录数据库,在市场营销主题下都能找到数千种书和几十种与营销有关的杂志,每年还有数百种新书或再版书问世。全美大学每年编的硕士、博士论文摘要,都有市场营销选项。翻开社团组织名录大全,与营销有关的学会、协会不下几十个,年预算达数十万美元。最大的即我国学术界熟知的AMA(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

各种学术活动自然也多得不计其数。通常,大学的各专业院系,每周都有一次2—3小时左右的学术研讨活动,本校教授、博士生或其他学校的教授、博士生都可以要求或应邀在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以营销专业名列全美前5名的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的哈斯(Hars)商学院为例,每学期都要组织10次左右的学术研讨,并提前一学期就在计算机互联网上通过布告形式公布时间、专题、报告人。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前往参加学会、协会的学术研讨。

二、据有关资料显示,市场营销在美国是工商管理及相关领域中就业机会

市场营销在美国是工商管理及相关领域中就业机会最多的领域之一,犹如计算机专业也是就业机会最多之一。全美约四分之一的工作是直接从事营销或与营销密切相关的商品配销活动。所以,几乎所有的工商管理学院都设有营销专业,与会计、金融、一般管理共为管理学院的四大基础专业,主要是大量培养本科和MBA学位的学生,还有大量在职学生和语言、人文学科学生选作副修专业。不过,由于工作较容易获得和大部分学这行的美国人更崇尚实际的创业,继续深造营销专业方向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锐减,因博士的唯一出路仍只有在大学任教。当然,反过来,要在大学当教授(包括最低的AssistantProfessor),必须有博士学位。

在工商管理学院里,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懂得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管理学和统计方法,专业课设置则基本按营销活动的各环节安排,包括产品和订价、促销原理、广告、零售、销售管理、消费者行为、市场调研、营销战略学。不过,学校更强调的是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虽然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仍以教授为主,但非常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的课堂表现,并记入成绩。多数课堂还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做有关题目的调查和研究,集体完成报告,现场演讲。MBA学生的课堂教学更以案例、讨论和专题研究为主,教师讲课很少。最后,无论本科还是MBA学生毕业前都要学一门案例课,一些反映学术界目前研究兴趣或现实营销活动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特点专题课,MBA和博士生毕业前还要修一门独立研究课,即在教授指导下完成一选定题目的研究。而对教学模型分析的强调则主要在博士学习阶段,因这些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而非实践。MBA课程中也有一些定量分析的课,如决策模型和数据库营销以及多变量营销数据分析,但绝大多数专业课均为实证研究。一些课程在名称上与本科课程区别不大,只是内容深度、所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的区别;另一些则根据教授们的研究方向,开出一些很具体的课目,如消费市场营销、产业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营销、战略零售管理、社会营销、欧共体市场营销等。不过,我认为最能反映美国营销学界和企业界动向的是学生毕业前学的、每年都在变换题目的特别专题课目。

由于美国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大多在企业兼职(主要作咨询顾问),学术交流亦很活跃,(如仅AMA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就近20次),所以他们更注重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性研究,而非基本原理的阐述或补充。后者主要体现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里,区别在侧重和所用案例不同;前者则体现在论文、专著、课堂讨论和学术交流时的演讲中。我认为正是这部分代表了美国市场营销研究的方向、活力和水准,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

以我所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商学院为例,营销教授们就开出了这样一些专为MBA毕业班学生设计的营销前沿研讨课:“城市中心区商业的衰退与营销面临的挑战”。

这显然是一极具美国特色的课题。城市曾是美国商业活动的中心,摩天大楼即美国城市繁荣与发达的象征。今天,新兴的亚洲,包括中国在内,也正步其后尘。然而,近20年,美国城市日渐衰退。事实上,除了纽约等少数几个大都会外,美国多数城市中心区已成了空城,部分城区成了死城,包括孟菲斯(Memphis)、圣路易斯(StLouis)、洛杉矶(LosAngeleas),这些著名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心区也都失去了往日商业的辉煌。白天,人们到市中心的写字楼上班;晚上,四通八达的高速路将人们带回城郊的家。各种超市连锁、百货连锁、药店、书店、录像带出租店、洗衣店、甚至家庭餐馆、电影院都集中到城郊的购物中心去了。市中心即使还存在一些商业,大多也店面较小,装修较差,商品品种较少,价格却较高,这进一步降低了对居民的吸引力。加上市中心区穷人、无家可归者、犯罪率增加,商业环境继续恶化,甚至摩天大楼们的身价也都在持续下跌。

我国近年不少城市中心区经过大兴土木,也出现了写字楼林立的景象,居民大批因拆迁搬往郊外新住宅区,加之市内交通、道路拥挤,城郊新区诸多的商业中心亦也形成,老城中心区商业同样面临客流下降和衰退的挑战。北京和上海至少目前就已遇到这个问题。

“环境营销”。近年,环境危机和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对企业形成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研究现代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另一方面,要了解在现代环境条件下,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以及对具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进行细分的方法。这一研究题目最终关心的是环境问题和环境意识为企业营销带来了哪些机会和威胁,以及有哪些可供企业选作的营销战略。

“全球信息和通讯产业的战略环境”。包括研究信息和通讯产业的市场定义、结构分析、发展和演进、战略选择、新产品开发、技术发展等。还包括研究信息通讯产业机构:报纸、电子公司、学校等的未来发展,以及产业发展在医疗、教育、金融、流通渠道、大众传播业中的应用。

“直销”。随着家庭计算机普及及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增加,网上购物、在家购物的直销方式也成为近年的热点。直销不仅用于传统的零售,更可广泛用于各种服务行业,如旅行社、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广告业、出版社和各种技术服务。直销的市场组合和目标市场选择战略,如何建立与管理顾客关系,如何综合运用传播媒介,及直销的经济性分析和数据库管理等都是待探讨的问题。

“决策模型和数据库营销”。这门课主要学习可帮助营销经理做决策的数量模型和方法,使学生熟悉最常用的营销决策模型,并研究数据库营销和其他与营销信息技术发展有关的问题。特别要结合实际应用了解营销决策模型的特征,它们的假定、结构和局限,还要熟悉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在数据库营销、互联网营销有关的模型和方法。

三、归纳市场营销在现代美国的发展,我认为有以下明显趋向:

一是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问

题,形成新的热点。例如环境营销、数据库营销、网上营销、城市中心区衰退与营销挑战,关系营销等。

第二,在整体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个人研究范围细分化。中国的营销学者在描述自己的专业时,通常仅统称“市场营销”,美国老一辈的营销学者的专业划分通常也只分为战略、广告、推销、渠道、消费者行为等几种,而现在的营销教授告诉你他的特别兴趣是品牌战略、高技术营销、营销与企业家、耐用品的渠道与营销、价格的心理学研究、决策或新产品推出,等等。每位都可能有这样2—4个兴趣领域,他的著述和学术活动也围绕他的主要兴趣。AMA的SIG数量不断增加就是个证明。这些不断开拓的具体研究领域最终扩大了整个营销的研究和应用范围,使现代营销学确在美国成为一大基础雄厚的学科。

计算机博士论文范文第4篇

一、学术论文的特点(一)、学术性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或某一具体实验,将其研究过程的资料或发现,经过加工、提炼与浓缩的程序,提升为理论性的叙述。故学术论文侧重理论的辨证,这些理论和技术成果,且都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探索、研究而成,实践即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学术论文如果缺乏学术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特性。(二)创造性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就低。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造性的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不起作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严格言之应无创造性。学术论文是记录创造性成果的知识载体,是传递新生的科学信息。有些成果不宜作科学论文,但可以作科技报告发表。(三)科学性『科学性』这个词在论文中有多重含义:(1)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可行,而且可重复性。(2)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文字简洁、明确及全面性。(3)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规律,其逻辑性强。(4)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四)可读性论文中之文字应力求平易通顺,切忌生涩难懂,否则大大削弱文章的社会效果。

二、学术论文的分类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一)学士论文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二)硕士论文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其基本要求如下: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三)博士论文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本要求如下: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四)一般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新的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逻辑逐层进行论述。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一种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由实验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和分析。描述型论文的重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说明,向读者介绍新发现的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重在说明事物或现象。描述型论文的结构通常由描述和讨论两大部份构成。如论述动、微生物新物种,描述新发现的地质现象,新发明仪器等的论文属之。设计型论文是指对新产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进行全面论述的书面技术文件,一般由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组织而成。其内容有理论或实验,也有设计的描述说明(包括图纸)。建筑工程方面之论文属之。上述学术论文的『四分法』是相对的,理论型论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会引用一些实验材料,实验型论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论文也不是全无理论分析。但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点。当然,有些论文可能介于上述几类论文中间,这得看其归类。第二节学术论文的选题

一、科研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的关系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是三个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科研课题是指人们所围绕进行研究并想得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课题一般要经过调研、筛选和可行性论证,最后才能正式确定。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通常在科研课题完成以后,以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或某一部份写成论文。因而,一个课题可以写一篇或数篇论文。但论文的内涵与延伸不能超越课题的内涵与外延。论文主题是作者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课题研究的结论。因此,主题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于论文的题目。有的论文,题目概括表达主题内容,但也不是题目就等于主题。亦即,题目和主题是两个概念。

二、学术论文选题科研成果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提练与再创造,才能成为学术论文,而选题不仅关系到科研的成败,也是形成学术论文的重要步骤。对此,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战略的起点』。实践证明,只有择适当的课题,才能收到较好的科学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论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视课题的选择。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而且标明科学的真正进步』。一些著名科学家重视科研选题,又有洞察世界某个领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课题的能力,往往可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一)选题原则选题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也与学术论文之撰写休戚相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必须以正确思想指导,考虑客观条件及主观作用,选题合适,科研工作较能达其预期结果,也可为学术论文撰写提供良好的素材。从选题者立场而言,题目有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一般来说,参与大计划的研究时,研究人员无法依个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选题,而必须遵从总主持人的分配,故这种选题属约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获得最大自由度,就其兴趣、意愿选择题目,甚至有可能自行调动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则属非约束性选题。无论那一种选题,都必须共同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兹说明如下:1.科学原则研究课题的内容是否科学,尚待研究中去证实,但其选择,应以前人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理论与事实)为基础。若违背已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事实,就会导致科研工作的失败。2.创新原则所选课题要以已知科学理论或事实为基础,且不是已知理论或事实的重复,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这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因此,选题时,一般应选前人未做过的,或前人做过而有谬误或不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种估计和预测,并不是论文的结论。3.应用原则研究课题着重于其实际应用,故其成果以能获得实质效益为原则。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知识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虑这类课题时,一要注意信息,避免重复;二要充分估计课题的完成时间,争取尽快得以应用。4.可行性原则选题的可行性是课题满足主观和客观条的要求。从理论和主观上可行的课题,事实和客观上可能无法实现。因此,要选择主观因素占优势的课题,诸如容易发挥业务专长,经过自己努力可以做出来的题目,其效果较佳。此外,选题目时还要考虑经费来源、实验条件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这些客观条件不具备,再好的题目也难以进行。(二)选题目的方法在选题原则指导下,注意选题方法,就会迅速选到适当题目。1.从实际系统中寻找课题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学科分支已达2500种,各学科交错的情况日益增多,各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有些题目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科学研究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下构成的大大小小的系统,这些『系统』又从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从考察实际系统之后,会发现一些大小不等的课题,可以供研究者根据主、客观选择研究。2.在旧理论和新发现的矛盾中寻找课题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这些新发现的事实,有时难以用已知的理论去解释。在这种旧理论与新事实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潜藏着未知的科学领域。选择这种课题,容易有新的突破。3.在学科史上提出的问题、猜想、假设中选题这类著名课题,难度大,若能解决科学性,其创新性是无疑的。4.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找课题遗传工程亦称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是物理学、化学渗透到传统生物学之中,使生物学的研究推进到分子以下的层次而形成的新学科。在上述学科的交叉地带找到科研的课题,往往容易出成果。当今,科学技术正由专业化向综合化阶段转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有很多新的课题有待研究。5.计算技术在各学科开发中提出课题近年来,计算器应用日趋普遍。以计算器为工具,对实际结果作分析,可以使课题深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过去达不到的计算深度,藉助计算器可以实现。其次,利用计算器直接作为控制手段并与实验装置串连,这系统的本身是一种创造。选择这类课题也容易获得成果。第三节科学论文的信息

一、何谓信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称为信息。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受到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名称。』那么,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是什么呢?具体说,就是消息、情报、指令、代码及包含有一定科技内容的符号。随着通信技术和控制论的发展,信息概念在廿世纪中期普遍被认识后,迅速与材料、能源齐名,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特性及分类信息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活跃的要素,是教育的基础。信息的特性如下:(1)既依附于某种介质,又具有独立的意义。(2)既可生产,又可消失。(3)既可传递,又可封锁。(4)既可记录,又可存贮。(5)既可搜集,又可扩散。(6)既可浓缩,又可延伸。(7)既可永久,又可失效。(8)既可共享,又可独占。(9)既可消费,又可增值。(10)既可免费使用,又可成为商品。信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搜集方式分为两大类:(1)直接信息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在科学考察或科学实验中直接获取的数据。如:自己观察的试验记录(或原始实验记录)、观察日记等等。(2)间接信息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收集到各种文献资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信息(或称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例如:前人积累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和假说。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其它各种存储信息的载体。

三、信息与科研和科技写作的关系信息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的基础,信息又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从信息论角度看,科技工作者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由大脑加工和处理(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并向外输出新的信息。这就是写作的过程,也是信息的接收、处理、输出的传递过程。通过实践检验输出的信息,即构成信息的使用。在使用中,科技工作者还不断收到反馈回来的信息,并用来不断改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应该看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可控系统。科技写作是科技研究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研究成果集中的反映,它要求作者正确,论据充实、有力。但要达到此目的,是与信息搜集与处理密切相关。所以,归根究底科技与写作是以信息为基础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输信息的方式不断改进,人类征服自然、改进自然的信息日益增多。这给科技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劳动,迅速处理大量的信息,以便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以满足『信息社会』中,其后之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需要,把科学技术不断推向前进。

四、信息的作用人是信息的活源泉。一定的信息,只有传递给有关人才能使信息活化、增值,以至创造财富。在信息、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关系上,已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专就写作而言,信息的功能有:(1)通过信息数据可掌握前人科研成果,明白自已作品的『起点』。(2)通过信息数据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科研上的经验教训,使自己论文少走弯路。(3)与论文暂时无关的信息保存和传播,也是有一定科学价值。

五、信息的搜集信息搜集的含义有四层:(1)信息的接收。这又分前人或同行科研成果的接收和信息源作用于感官的接收(指自己直接实践时)两种。(2)信息的求索。这是指主动地去搜集数据,主动地在科研或社会实践中去寻找。(3)信息的累积。这是指信息的储存,可以是剪报、录音、录像等。(4)信息的处理。这是指信息的初步加工。例如:分类、选择、归纳,而不是指加工成论文。只有经初步整理后,信息才变活,才能为我所用。(一)直接信息的搜集科技工作者要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新的知识,就应从研究对象中直接获取最新的信息,以便推动科研工作。1.通过实验获取信息实验是在较理想条件下,使自然现象(或过程)可控制地重演,并给人们获取第一手资料。实验方法能够强化研究对象,使其处于极端状态,有利于揭示新的规律。利用实验获取直接信息的常用方法有:(1).观察记录在实验时,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所有实验现象的细节,并作详尽记录所发生现象的客观条件。任何现象的微小变化可能带有本质性的信息,而产生某种现象的条件也是重要信息。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飞行员信手抓住飞机舷舱旁的一颗子弹,这是在飞机与子弹相对运动等于零的条件下出现的。杰出数学华罗庚为了推行优选法,到过二十几个县市,数以千计的工矿、农村。他观察到,优选法可以在不添人员,不添设备,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收到优质、高产、低耗的效果。在观察时,需要选择观察时间与观察点。如,观察哈雷慧星,不能选在皓月当空或艳阳高照的时分,也不是站在任何地方到处乱找,否则会事倍功半或亳无结果。(2).测量记录实验中常常要对某些现进行定量测量。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反映自然现象的重要信息,应认真作好记录。为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要重复实验,要记录一连串数字,同时,要用精密仪器,良好的测试方法等,以便获得更准确的信息。(二)通过考察获取直接信息科技工作者在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的过程就叫考察。考察和实验不同。它要求选好观察点后细心地观察每一个细节。考察是十分复杂的事,必须紧紧围绕科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其次,有用的信息是纷繁的事实中选择出来的,然后才可用这些真实的信息说明问题。考察(特别是野外考察)是异常艰苦的工作,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需要有踏实细致的作风。有人说:「直接的信息渗透着考察者的血汗」,这话毫不过分。(三)间接信息的搜集科技文献、情报数据及其它存储的科技信息,均叫间接信息。间接信息可分为书面存储和非书面(包括计算器软件、微缩照相、电视录像、电影等)存储信息两大类。下面简单介绍书面文献的分类和搜集方法:1.一次文献的搜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称为文献。书面文献可以分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等。一次文献又叫一级文献。它是直接从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写的文字数据,是新技术、新知识、新发明等新的科研成果的记载和报导。一次文献包括:科技专著、论文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主要指专利说明书)、教科书、技术标准和其它有一定价值的文献(如学位论文、内部学术报告等)。一次文献的搜集一般分四步进行:(1)检索准备,即分析研究课题基础,明确检索范围。(2)选择检索工具。(3)确定检索途径和选择检索法。(4)根据文献线索找原始文献。2.二次文献的搜集二次文献又称为二级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经过加工、压缩后产生的数据,以便作为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工具。二次文献功能如下:(1)广泛了解科技动态创造条件。当今是信息的社会,要想通过一次文献的阅读来全面了解本学科或本课题的动向简直不可能。然而,二次文献是经过加工、摘要、提炼的文献资料,为科技工作者广泛了解科技动态提供了方便的工具。(2)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通过题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很快找到你需要的一次文献。鉴于上述二次文献的功能,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二次文献的处理工作,这些文献在一般图书馆均有收藏,也有建在网络上供人查寻。3.间接信息的其它搜集方法(1).采访。除查阅文献数据外,通过采访或专访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国外有人出售信息,国内也有科技咨询机构。(2).参加会议、展览会,搜集书面信息。专业会议往往信息量大,信息也较集中,参加会议可以受益非浅。在产品或科技成果展览会、博览会上,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3).交换、索取。除了数据交换,有时可与其它构相互交换一些信息,以充实自己的『资讯库』。当你从信息流中发现了信息源,正好符合自己的需要,就可写信求索。有时这样也可得满意的信息。4.科技信息的利用一次文献数据在科技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散见于图书期刊中。正确利用这些材料,往往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关键。通过文献检索或其它途径获得的文献数据,还必须通过阅读、取舍,才能为己所用。阅读文献资料,也有决窍。若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又读中文数据,后读外文数据。(2).先读综合性数据,后读专题性资料。(3).先读近期数据,后读历史性资料。(4).先读文摘,后读全文。(5).先粗读,后精读。科技信息的搜集需日积月累的进行,经过阅读的文献数据,还要进行鉴别,然后决定取舍,或用作撰写论文,或作保存,以备后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测试条件的变化,文献资料也要更新与发展,人们的疏漏也在所难免。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鉴别,通常采用比较法分清材料的真伪,判明材料之可用程度。一般所用的比较方法是:把内容相关的不同国家、机构或作者的数据相比较,把数据本身的论点和论据相比较,把实验数据与生产数据相比较,把历史数据与近期数据相比较,把一般数据与权威数据(如手册等)相比较等等。经过鉴别的材料就可以『据为己有』,主要的方法有:1.卡片法一次文献散见于书期刊的海洋中,有时查阅总感不便。对常用或已得到的文献资料,总想自己保存,但日积月累,往成了死材料。为避免混乱,且容易调动材料,应作文献卡片。然后分门别类放入卡片盒中,以利查用。2.笔记法笔记可摘录科技信息的精华。一种整理办法是在笔记本前留几页空白,随时编上笔记内容的目录或分类索引,在笔记封面写上年月;另一种办法是准备若干本笔记,把自己要搜集的内容分别记在有关笔记本上,在笔记本封面写上主题内容和起讫年月;第三种方式是将笔记上内容转录在规格统一的纸上,或将笔记上相关主题之页剪下贴在标准纸上,写下标题,放在不同纸袋或夹子中,袋面或夹面注明有关主题内容或主要文章篇目。此部份亦可利用计算机进行登录。3.科技信息目录目录有两大类:一是告诉人们阅读什么材料,称为书目;另一是告诉人们什么地方有什么数据,称藏书目录。除了文献检索用的有关目录外,在自己搜藏的书刊中对你有用的篇目最好及时地写在图书目录卡上,以便查找。以上整理工作,看起来很麻烦,但比起你毫无头绪地查找数据是方便多了。而且往往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第四节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在总结前人撰写学术论文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人们找到了一种最明确、最容易理解的论文基本格式,按照这种基本格式写作,便于作者整理材料,便于比较完整地表达研究成果,也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从国内外情况看,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正趋于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当然,在注意基本格式的共同性时,还应照顾到不同学科,不同课题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如何撰写论文摘要冯丁树

一、摘要的定义--------------------------------------------------------------------------------1.美国国家标准定义(ANSIZ39.14,1979):一篇精确代表文献内容简短文字。2.中国国家标准定义(CNS13152,1993):一篇精确代表文献内容简短文字,不多加阐释或评论,也不因撰写摘要的人不同而有差异。依据上述的定义,显然摘要与论文中由作者所写的摘要略有不同,这种摘要以资讯性或指示性的成分居多,往往非作者本文所写。在英文中,与摘要有关的英文字有ABSTRACT,SUMMARY与SYNOPSIS等三种,严格而言,ABSTRACT较属摘录性质,在专业性数据库中查询时用之;SUMMARY则有摘要或概要的意思,真正的定义是指作者再度扼要陈述全文较突出的发现或结论。SYNOPSIS亦有概要及大意之意,系指作者本文对全文概略描述。故此处所述之摘要应指以论文作者为主之陈述性质,或为英文所指之SUMMARY,虽然有时仍然混用。

二、论文摘要的特质基本上,摘要为独立的单元,通常分中文摘要与英文摘要两部份。两者常出现于每篇论文题目之后、本文之前(但亦有置于文后者),其顺序是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在后。摘要是整篇文章的缩影,其内容应能反应整篇文章的精髓。有许多人参考到本文时,首先接触到的应为摘要部份,计算机之搜寻最终之内容仍为摘要之内容,故摘要所能传达的信息相当重要。摘要之内容应以简短的方式述明整个研究之来龙去脉与结果,由为什么做,如何做到有何发现及所得之结论等等,因此摘要中,不可含有历史背景、前言、老旧信息、标准方法之细节、未来研究之构想、原始数据数据及与本文无关之意见等。

三、摘要之主要内容一般人阅读摘要时,所搜寻的指标包括目的与范围、方法、结果或成果、结论及任何其它支持或的信息。兹就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1).指出目的与重要性:指出此项研究之特定目的,若标题中已能经清楚表明,则可不必在摘要内重复说明。(2).材料与方法:说明研究中所用之材料及品系资料,简短地说明实验设计的模式,必要时叙述实验的方法、所用条件及所加之限制等。(3).结果:结果之说明应有选择性。仅就工作中重要的、新的或显著的发现或观点加以挑明。重要的数据应在此提出作为左证。(4).结论:结论亦非常具选择性的,仍以重要者为主,但简短说明即可,避免使用毫无新义之文句,例如:『结果业经充分讨论过』,『有关造成此种不正常的原因已在文中列出...』,『一种以本发现为基础而发展的方法已在文中说明』等等。摘要之内容虽有上面四项之分述,但最好能文简意核,语意流畅。摘要之长度大部份因期刊之要求而有限制,可参阅各期刊之说明。一般之硕、博士论文,则以一页为度。其长度视文章长度、主题范围、重要性等而定,依字数而言,中文摘要约150至500字,英文摘要约在100至300字。内容须完整易于了解,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中英文摘要之内容须一致,且于末尾应注明中英文关键词。

计算机博士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文献数量和趋势通过检索数据分析,从1988年陈维民等在《军事经济研究》期刊发表文章《战争准备的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开始,截至2013年9月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共有556篇学术论文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明显低于其他领域研究成果。556篇学术刊物中包括期刊文章512篇,博士和硕士论文44篇。内部发行的《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年11年间共发表国民经济动员相关文章242篇,占所有公开发表文献数量的近一半,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根据发文数量可以大致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1988—1993年)、起步期(1994—2000年)和迅速发展期(2001年以后)。国民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动员,我国学者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研究是在和平时期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将战争动员转变为国防动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而,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此外,由于国民经济动员涵盖较多国防、军事、政治领域涉密信息和内容,许多实践指导性的应用性研究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公开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但总体上,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基本代表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进展。由图1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动员领域文章数量从2001年以后开始迅速增加,到2005年最高值82篇,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硕士、博士论文能够体现一个领域全面系统的研究状况,国民经济动员领域44篇硕士、博士论文都在2003年以后,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7篇,博士学位论文为7篇,说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逐步系统性和深度化。

(二)载文期刊统计分析除硕士、博士论文外,1988—2013年间所统计到的754篇文献分布在115种学术期刊中,这些期刊涵盖经济、军事、法学、科技、流通等多个领域。通过分析发现,文献分布期刊虽然面较广,但却高度集中于《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文章数量分别为242篇,186篇、96篇和58篇,占期刊文献总数的77.2%,占据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发文数量的一多半。由此可见,《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另外,《国防技术基础》《商业时代》《中国政府采购》《中国军转民》等期刊上发文数量也较多。除了国防、军事等领域的期刊外,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主要发表于国民经济动员具体结合和交叉领域的期刊中,如期刊《中国政府采购》中刊载了8篇关于军用物资采购方面的文章,《中国物流与采购》刊载有2篇后勤物资动员的文章,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模拟研究的文章则多发表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期刊。

(三)对论文作者研究单位统计分析对国民经济动员文献作者单位分布的研究,可以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机构的状况,从而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情况。1988—2013年公开发表的556篇文献作者来自于218家单位②。这些研究单位可以分为军队系统、政府经济动员系统、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他(企业等)4种类型,军队系统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为253篇,占总数的45%,其次为地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发表233篇。以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为主的政府部门发表67篇。具体到单位,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国民经济动员文章数量最多的是军事经济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均为85篇,占文献总数的15.3%。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分别为40篇和28篇,分别占文献总数的7.2%和5%。另外,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等单位文章发表数量也较多,如表1所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7家院校,博士学位论文最为集中,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同时,通过不同单位发表文章的时间和数量可以看出,从1989年5月原国家计委国防司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这一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系统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开始,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逐渐由传统的军事院校和军工部门扩散到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主体逐渐多元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在非公开出版物《中国国防经济》发表的242篇国民经济动员文章中,来自军队系统的作者仍是主体,占作者总数的56%。与公开发表文章作者组成不同的是,《中国国防经济》中来自各级经济动员管理机构的作者比例较大,仅次于军队系统,占作者总数的35%,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仅占6%。

(四)研究内容分析通过对文献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将798篇国民经济动员相关研究文献分为8大内容,分别是:国民经济动员问题与对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与仿真模拟、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军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特征和趋势、其他分散内容。针对国民经济动员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是国民经济动员业务部门工作者的理论总结和提升,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起点,文献数量最多,为157篇,占19.7%。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研究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持续发展的核心,文献数量次之,为136篇,占文献总数的17%。针对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革命、军事变革等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指导国民经济动员的健康持续发展,该类文献数量为118篇,占文献总数的14.8%。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首要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研究者所重视,文献数量116篇,占文献总数的14.5%。另外,军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研究、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研究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重要内容。各类研究内容各时期文章数量如表2所示。

(五)研究方法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总体上,目前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中绝大多数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文献总数的68%,这些论文多从不同层面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现状、问题,并针对解决对策、未来发展方向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类描述性研究文章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另外,经验总结法、模拟法、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法也为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者所运用,其中模拟法类研究论文主要源自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

二、重要领域研究概述

以上研究内容划分的八大研究内容涵盖了798篇文献所涉及的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本部分选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动员能力与潜力、动员模式以及新形势下对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研究4个重要领域进行概述,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脉络。

(一)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它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实践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发展和成熟。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1998)回顾了我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前瞻性地提出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需着重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市场经济接轨、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动员融入国民经济整体布局规划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朱庆林(2000)指出,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创新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内容涵盖了动员的范畴、地位、功能、模式和快速动员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其特征表现为全面性、本土性、阶段性和探索性。陈德第(2003)从16个方面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澄清了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并提出了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研究框架。孔昭君(2005)借鉴决策理论学派和管理理论学派的观点研究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的研究纲领构建,建议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评价和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两方面入手,形成国民经济动员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学科体系。焦智立等(2008)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苗野[7](2008)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认为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新型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培养体系和模式。王欢欢(2009)通过对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概念比较分析,指出“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之间有交集也有区别,并不是包含或相离的关系,并表明在现实立法中,应将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分别立法,以满足现实所需。

(二)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目标,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核心内容。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国家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国家形象等软实力表现方式在不同方面都影响着国民经济动员的质量与效率,应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国家形象的战略设计等方面提升和积累软实力,以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邵丹(2005)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及其重要地位,并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优化理论的数学模型,对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赵新海等(2007)研究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从财力动员的体制、财力动员信息建设、财力动员的规模、财力动员的结构、财力动员的时效评价5方面构建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评价指标体系。禹红霞、甘瑶(2008)在分析军工企业在战备状态、紧急状态和其他各类国民经济动员中作用的基础上,着重从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军工企业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保障措施。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是指蕴藏在国民经济中为国家安全服务的人、财、物资源,是各部门、各单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有着密切关系,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蕴含在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实力水平决定经济动员潜力水平。崔博(2005)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指标体系进行了归类建设,弥补了原国家潜力指标体系的不足,完善了整个潜力指标体系。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供给视角、产业链视角、战争财力动员对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进行了研究。

(三)国民经济动员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国民经济动员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其中,宁波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发挥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利用独特的区域经济优势系统整合动员资源,创立了有效提高国民经济动员保障能力的“宁波模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随着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传统的经典动员模式逐渐表现出局限性,促使了敏捷动员模式的产生。与传统动员模式相比,敏捷动员模式具有动员需求的敏感性、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物资保障的快速性、动员结果的可靠性、动员成本的经济性等优势。国民经济动员“寓于式”发展模式则是多种安全威胁下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最佳模式,是指着眼保存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急时应急”能力和“平时服务”能力,将“急时应急”和“平时服务”能力寓于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之中。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国民经济动员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国民经济动员联盟组织模式、财政金融动员模式、行业协会和经济动员机构的“授权-合作”模式。

(四)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研究围绕市场经济、军民融合、信息化战争、网络经济等背景条件,我国学者对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功能定位、发展趋势、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国防理念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不断拓展自身功能。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如何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是拓展“急时应急”功能的关键,从规划计划、预案编制与演练、物资储备、法规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应战应急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国家应战应急体系一体化建设。构建以需求为牵引的军地“融通式”物资应急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国家经济力量转化为军队后勤保障力,同时也是军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库桂生(1994)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面临的新问题,并从动员准备、法律法规、预案和国防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网络经济时代的信息化战争对国民经济动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国民经济动员的动员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给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从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把网络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做得更好。李连宏[31](2004)根据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提出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动员的发展策略,强调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加强武器装备信息化,形成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工业。张国权等(2007)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七大新理念:一体化、精确化、快速化、法制化、数字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理念,对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同时,许多研究者针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具体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33-36],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结束语

计算机博士论文范文第6篇

Qt的类库类似于MFC的开发库,但Qt的类库封装了适应不同操作系统访问的细节,是支持跨平台的类库,这正是Qt的魅力所在。由于Qt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可以减少开发者在不同开发平台下应用程序的工作量,可预见Qt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网络编程是软件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传统方法大多利用套接字Socket进行编程,由于套接字包含了众多的函数和数据结构,因此较难掌握与使用。Qt将与网络编程有关的函数和数据结构封装成各种类,使开发人员不用面对各种复杂的API函数与数据结构,缩短了开发周期,保证了代码的高效与简洁。但是,在多网卡的计算机环境中使用Qt提供的QUdpSocket类开发应用程序进行组播数据收发时,会出现无法绑定到指定网卡接收数据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对Qt中与UDP组播通信有关的类进行深入研究,解决Qt开发软件在多网卡计算机环境中无法绑定到指定网卡的问题。

1组播通信原理及问题描述

组播即IP多播技术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8年SteveDeering首次在其博士论文当中提出了IP多播的概念。在TCP/IP通信中有3种通信方式,即单播、广播和组播。单播为一对一的信息传送,对服务质量要求高。广播使用子网内的特殊IP地址,IP地址最后一段为255,进行广播时子网内所有电脑均可收到数据报,通信量巨大,智能低,所以不被允许跨越网段。组播使用IP分组的概念,在路由中建立IP组,并在子网中充分利用硬件多播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送,组播通过路由传送是允许跨越网段的。由于在子网中利用了硬件多播的方式,不参加组播组的电脑不会收到组播数据报,所以实现了广播,又有效控制了流量,增大了广播范围。

1.1组播通信原理组播使用IPv4网络中的D类IP地址,范围从224.0.0.0至239.255.255.255,在这个范围当中没有任何主机,而专门用于组播,所以D类IP不允许出现在任何形式的源地址当中[6]。组播开始时,进程首先申请加入一个组播组,之后由主机向路由器发出加入组播组的申请,路由器向所有可以联系到的路由器发出申请,以便接收组播数据。这样就完成了加入组播组的工作。发送组播数据时,先将数据打包进一个UDP数据报,然后发送到路由器,路由器在可以联系到的路由当中使用同一个组的路由,并进行转发。不在同一组的路由和主机不会接收到本组的数据报[8]。通过这种方式既扩大了通信范围,又有效抑制了通信数据量。组播使用IGMP协议(InternetGroupManagementProtocol)进行管理。要进行组播的主机必须要有IGMP协议的支持。同时,组播也必须有支持组播的路由器支持,在已有的部分路由器当中,组播并不是默认启动的服务。

1.2问题现象在Windows平台上,本文利用Qt4.8.6开发环境开发了一个基于Qt的Udp组播通信数据接收软件。以下是程序中涉及到组播通信的部分代码段。上述代码段中,创建一个接收发送的组播Udp数据类ReceiveData,在ReceiveData类的构造函数中,首先创建一个udpSocket的组播接收套接字,接着利用bind函数将接收组播数据的udpSocket套接字绑定到本地计算机指定的数据接收网卡和端口号,并设置端口复用;最后将udpSocket套接字加入到指定的组播组,并通过connect函数建立信号槽连接来接收发送的Udp组播数据。在单网卡的计算机上运行上述组播数据接收程序时,Udp组播通信数据接收正常。然而,在具有多个网卡的计算机上运行上述组播数据接收程序时,出现了程序无法接收发送的Udp组播通信数据的现象。

2解决方案

通过Qt提供的帮助文件,仔细研究了QUdpSocket类的使用,确认了上述代码没有问题。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将多网卡计算机(本文研究中涉及到的多网卡计算机实际安装了3块网卡)中剩下的两块网卡停用后,重新启动上述组播数据接收程序,发现可以接收到组播数据。因此,认为Qt开发库中提供的QUdpSocket类中的bind函数存在Bug,无法在多网卡的计算机中绑定指定的网卡来接收组播数据。因此,本文将套接字绑定到指定网卡接收Udp组播数据的类UdpBindFunction中,以下是创建的UdpBindFunction类的主要代码。上述代码段中,在UdpBindFunction类的构造函数中,首先使用WSAStartup载入合适的Winsock动态链接库,并利用WSASocket函数创建一个SOCK_DGRAM数据报类型的套接字ssend,并设置允许其它套节字也接收此套节字所监听端口的地址;其次,创建一个sockaddr_in结构体,通过设置结构体的sin_family、sin_port、sin_addr属性,分别指定了socket套接字编程的协议族、存储的端口号、存储的IP地址,使用bind函数将套接字ssend绑定到指定的组播接收端口上;然后,创建一个ip_mreq结构体,通过设置该结构体的imr_multiaddr、imr_address属性,分别指定组播组的IP地址和本地多网卡计算机上需要绑定的网卡IP地址,并使用setsockopt函数设置套接字选项加入组播组;最后,将创建的UdpSocket套接字通过QUdpSocket类提供的setSocketDescriptor函数,将创建的套接字ssend与利用QUdpSocket类创建的套接字udpSocket联系在一起,进而可以使用Qt开发库提供的connect函数建立信号槽连接来接收发送的Udp组播通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验证,利用UdpBindFunction类创建的udp组播通信程序可以在多网卡计算机上绑定到指定的网卡接收组播数据。

3结语

计算机博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述评

调查发现,英语写作和写作教学的国内研究较多,其中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又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7年(2000年-2016年),此前的研究对象多为英语硕博士论文和英语学术论文。1999年以来的国内高校扩招带动了英语专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国英语本科专业点高达900余个,在校学生40多万[1]。为了解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现状和问题,笔者梳理了近17年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现状

2017年6月,笔者以“毕业论文”“学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英语专业”为检索词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相关论文363篇(2000年-2016年),下从研究贡献和存在问题评述研究成果。

(一)研究贡献

1.研究者越来越多

调查发现,近17年间探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表1),近7年论文数量的占比高达77.6%,年均发表38篇,说明此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2.研究内容比较广泛

现有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情况,包括文献资料收集与利用、选题、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摘要、结语、致谢辞、答辩语言、监控管理以及学术论文写作教材建设等方面,其中(表2),363篇论文中近一半以“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毕业论文的调查和反思”为题,说明本研究并不局限于毕业论文的某个方面,通常涉及2-5个方面,属于综合研究;其余论文属于专项研究,专项研究论文超过10篇的有标题/选题、资源利用、管理/监控以及摘要,占比分别为11.9%、5.8%、5.0%、4.1%。

3.部分研究达到一定深度

调查发现,部分论文的视角新、选材好、成果有一定深度。比如,张春芳对比分析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提出运用现代外语教育理论掌握毕业论文的语篇图式结构,建立“课程论文———学期论文———毕业论文”体系[2]。顾佩娅介绍了苏州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程实施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简要分析了该模式对于学生问题意识、专业知识获取能力、逻辑论证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方法的影响[3]。郑艳应用JohnSwales的CARSModel对比研究英语语言学领域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本科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不仅剖析了二者所遵循的必要和选用语轮语步,而且在总结异同的基础上提出英语摘要写作结构模式[4]。根据Salager-Meyer对于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潘崇堃对比分析了我国英语专业和美国Hofstra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提出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介绍融入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语言的规范性和得体性[5]。

(二)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研究多,专项研究较少

363篇研究论文中180篇属于综合性研究,占比49.6%,集中反映出如下写作问题,一是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较差;二是学生不熟悉学术论文的文体、语体以及格式;三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四是学生搜集资料和信息的渠道单一,资料整理能力较差;五是学生论文写作的抄袭现象严重;六是图书资源特别是英语资料匮乏;六是学生人数剧增导致师资不足;七是论文指导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案例不典型[6];八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与考试、实习就业等时间冲突;九是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综合研究因关注点较多导致深度不够,且出现一些说教式论文。

2.研究不平衡

一是研究内容不平衡,如标题/选题专项研究有43篇文章,“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辞”及“答辩语言选择”仅有4-7篇研究文章。二是参与研究的学校类型不平衡,经统计,作者隶属一本院校的论文有34篇,占比仅为9.4%,隶属二本学校的论文有272篇,占比74.9%。三是发表在南大(CSSCI)和北图核心以及外语类期刊的论文不多,发表在普通刊物的论文较多(290篇,占比80.0%);少量文章重复发表。

3.语体研究不系统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这给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语言要求,这也是外语专业毕业论文对比其它专业的最大区别。但是,调查发现,研究毕业论文语体的成果极少,仅有的几篇文章也只是涉及个别词汇;34篇综合研究论文涉及学生的语言问题。可见,现有成果对于语体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

4.研究的样本量普遍较小

绝大多数研究的语料来自一所或几所学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较之900个专业点、每年十几万毕业生且生源多类的英语教育来说,其信度显然不够理想。5.论文教材的研究不够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出版发行且可用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教材有十余种,但是,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有关教材建设的研究论文只有1篇;另外,孙文抗分析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材的18篇范文,认为一部分范文在选材、内容、结构、语言格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建议加强学术论文写作教材的建设,提高范文与评论的质量。

二、思考与建议

英语学习者的一个通病是缺乏语用域意识[7],Halliday认为,“一种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最常犯的失误就是错误地选择语用项目或是从不同的语用域里混选项目”[8]。Pawley&Syder提出,成功的二语学习者需要母语使用者似的选择(Native-likeSelec-tion)———能够在正确的语用环境中说出地道语言的能力,以取代那些语法正确、本族语者不会那样说的表达方式[9]。桂诗春和杨惠中研究发现,一般英语学习者不能区别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写作基本是“写话”,却又缺乏口语的特征,形成了一种交际场合使用的单一的“中国学习者语体”[10]。J.Swales研究发现,第三世界科学家的不足7%,究其原因,很可能是LanguageBarrier。同样,中国的学者也存在上述问题,了解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语体特征已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瓶颈”问题[11]。学习者语料库指经过计算机处理的外语学习者口/笔语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和语言信息处理功能,语料库可以完成词性赋码、错误赋码、语义赋码、话语赋码和句法标注,不仅为深入研究学习者的二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以及交际能力发展提供充分的数据,而且为学习过程和自主性学习研究、指导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重要的反馈和支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比利时学者SylvianeGranger牵头筹建国际英语学习者语料库(Internation-alCorpusofLearnerEnglish)以来,国内外相继建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学习者语料库,如LINDSEI、CLC、LLC、JDEST、CLEC、SWECCL[12],这些学习者语料库为二语习得研究做出很大贡献,也为国内学习者语料库资源共享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综上所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与基础写作有很大差异。建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语料库有利于研究者开展针对毕业论文文体、语体的多层次和多维度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文仲.建国6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界,2009,(5).

[2]张春芳.近五年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调查与思考———以某校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顾佩娅,张烨,古海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4]郑艳.中外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体裁对比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6,(2).

[5]潘崇堃.模糊限制语与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孙文抗,赵德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评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桂诗春.语用域意识与二语习得[J].中国外语教育,2008,(1).

[10]桂诗春,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桂诗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业语言学语体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计算机博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一,是现代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新闻学起步较早,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值得我们进行学习、研究与借鉴。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趋势

随着新闻装备、人们思想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新闻传播学得以飞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与特点。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交叉融合。传统的新闻学研究突出实用性质,淡化理论性。传播学被引入新闻学界以后,新闻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体或形态,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的内容。这种融合不仅是原来两个学科的融合,而且与传媒活动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这就要求必须创新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划分方式,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

(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张。近年来,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传播业急速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增多。因此,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传媒经营、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

(三)、新闻传播学的内涵不断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从行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三个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格局,中国电视产业呈现三大发展趋势:政府导向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形成区域性传播中心。

二、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渊源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在近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闻传播学教育源远流长。

(一)、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较早。

英国最早的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于1702年,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双面印刷并分栏、较早形成近代日报形式的报纸;1851年出现在伦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诞生的新闻通讯社之一;1922年以民营形式组建的英国广播公司于1927年改组为公立(BBC)以来,已成为西方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1936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的电视台是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英国人的观念中,掌握实际本领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践,从实际接触中学习其中的技巧,新闻传播教育也不例外。这种理念影响着早期的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奠定了英国新闻传播学的地位。

(二)、传播学发展先于新闻学。英国的传播学出现在新闻学之前。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一些社会科学家便开始对媒体效果研究产生兴趣,传播研究与传媒研究院系应运而生。西方新闻学的研究领域很早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范围更加宽泛,设计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内容,以及广告研究,公共关系研究,媒体经营研究等。在英国传媒教育领域颇具盛名的城市大学新闻系被规划入该校的艺术学院,而另一所著名的维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却在同一个学院,还有一些院校的传播学被划入英语学院和商学院。

(三)、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起始较晚。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方面,伦敦大学曾率先开设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非学位教育);最早开设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学,于1971年开始进行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伦敦城市大学于1976年开始辨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但本科学位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英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较晚,但英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教育传统和发达的传媒业等基础,在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教育与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

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面的教育,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区别较明显,而且整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总体上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新闻传播学强调专业实践性。从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角度来讲,英国新闻学教育领域的学位点,虽然提供宽厚的理论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强化专业新闻实践。无论是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实务细分的专业方向设置,还是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划分较宽的专业方向设置,均要求学生深入某种媒介领域进行大量练习。而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则侧重于传播学、文化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争议点、研究方法等,以便为研究生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奠定宽广的理论基础。

(二)、新闻传播学教学要求严格。关于整个学科领域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有欧美较为常见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型之分,而且还有研究与课程(教学)型,而且对课程学习的数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Degrees”来说,不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点在时间分配上以研究为主,并对开题报告、研究项目和博士学位论文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论文达到8~10万,并强调博士论文对于专业的独创性贡献,而且该专业的哲学硕士点(A型)也要求学生聚焦于选定的研究领域并撰写4万词的学位论文。而该专业属于教学型(“TaughtProgrammes”)的硕士学位点,则要求研究生修满4门课,撰写1万词的学位论文。

(三)、社会科学特征明显。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比如《新闻理论》,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

但是,“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四)、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突出。此类学校师资构成较为国际化,不少教师来自国外;其学生结构更呈现出国际化特征,约50%的研究生是外国留学生。这种师、生构成的国际化特点带来的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彼此间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同时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着其对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学习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学科的跨学科性质,在当今时代传媒的传播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跨学科、个性特色突出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也有利于对于传媒实践的深刻理解。新晨

四、结束语

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新闻传播学强调专业实践性、新闻传播学教学要求严格、社会科学特征明显、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突出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特点,抓住了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精髓,对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GarnhamNicholas,CapitalismandCommunication:GlobalCultureandtheEconomicsofInformationLondon1990.